现在我们从上到下,对AI都非常重视。「互联网+」大家很清楚,这是2015年我们总理在工作报告上提出来的,今天我们的工作报告上提出来的词叫「智能+」,它代表的是我们未来的智能经济。
人工智能现状
1.语音识别
智能音响
2017年,是智能音响最火的时候,可以通过它来进行购物,并且整个过程很流畅。这让我不禁感慨,以前我们在网上购物叫剁手党,未来得叫封口党了。
往前看几年,2013年、2014年左右,我在家里安装了智能音响,用一个APP就可以控制我家的家电、窗帘等。
我觉得非常酷,但用了不到一个礼拜,就被打击了。比如用APP开灯,需要4步才能完成。在墙上按下开关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被复杂化了。
我这才明白,这不叫酷,只是噱头。
但现在使用语音控制,就很方便。比如你早上醒来想要开灯,只需要喊一句就行了,再也不需要以前的四步走。
另外,语音还更加自如。比如你在正做某件事占着手,突然想唱一首歌,这时候只需要喊一声就行了。
购物新形态
那有没有比语音或者用音响购物更方便的方式呢?
比如我多年固定用一个牌子的擦脸油,频次也很固定,基本上是一个月用完一小瓶。并且,多年来固定在一个电商平台购买。
这样的话,固定使用的电商平台是不是可以在我这个擦脸油快用完的时候,就自动把新的擦脸寄给我呢?
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一个联动按钮就能解决,不需要进行其他任何操作,比如登陆它的网站、对它讲话、输入地址电话姓名等,就能把这个东西给我送过来。只需要在寄出以后,给我push(推)一条信息:刘先生,您的擦脸油我们已寄出来。
如果不想要,可以选择退货;如果想要,就忽视条推送信息。我相信在我这样的用户,是需要的,是不会选择退货的。即便是选择退货,它的退货价比例也极低。
这就是未来生活,AI、大数据一起为我们服务,让我们过得越来越便捷。
人机交互
我个人很喜欢创造各种小理论,在人机交互领域,我创造了一个理论,将其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click时代,即点击时代;第二个阶段,touch时代,即触摸时代;第三个阶段,voice时代,即语音时代,我们正在慢慢进入;第四个时代,sense时代,即体感时代,未来的可能。
体感,就是我们根据你的手势、思维,去控制东西。
2.人脸图像识别
关于人脸识别,举一个无人超市的例子,我觉得非常好。
当你第一次去体验说的时候,它会要求你将脸和手机进行绑定,但下次去这个超市的话连手机都不用带,你就大摇大摆走进去,拿上东西大摇大摆走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靠脸吃饭的时代」,只要带着自己的脸,就可以干任何事情了。前提是,你的手机和人脸已经进行了绑定。
有个记者问我:人脸识别现在是不是处于泛滥的趋势?是不是有些地方,不应该使用人脸识别?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脸识别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确实有很多地方在滥用,但这也是我们的一项技术在发展前端时的一个过程。
3.传感器技术
不管是5G,还是AI,传感器技术的极大进步,是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个最初原动力。
每年我都要雷打不动地去硅谷朝拜,就像藏民去拉萨朝拜一样。我要去各大公司去看看,但只要看一样东西,就是各大公司实验室的产品。
有次在一家很厉害的互联网公司看了一个产品,是关于写作的。关于写作,我们从早期到现在有3种方式:手写;敲键盘;说话(像讯飞输入法之类的软件)。
但这个实验室告诉我说,「一不需要手写,二不需要敲键盘,三不需要说话。只需要脑袋想一想,你的文章就出来了。」
要放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话,我信不信还不好说,但在2013年第一次听到时,是根本不信的。于是,他们让我进行体验,大概分为4步。
第一步,戴上一堆类似于我们做心电图、脑电图时那种感觉的传感器,给你涂一些黏糊糊的东西。很不舒服,完了还要洗头。
第二步,他们在网上搜罗了我的很多文章,将其到如系统数据库里。
第三步,要求我现场写三篇小文章,而且每一篇不能低于600字。我就顺手写了三篇,准备工作大概做了一个多小时。
第四步,让我再想一篇文章。
我在想的过程中,看了一下旁边的屏幕,真的出来好多文字,我脑子里大概五分之一的内容被表达了,但是一多半是错误的,真正被表达出来的可能连10%都不到。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一定是细思极恐。我从那个实验室出来以后,就在毒咒它:一定不能商业化,不然日子没法过了。这是2013年发生的事情。
2017年,Facebook提出了脑机技术的计划,将开发一种无创可穿戴技术,它可以直接检测用户大脑中「想要说的话」。这个装备应该以每分钟100字的速度将这些想法转化为文本。
还有埃隆马斯克的Nerualink公司,也是脑机计划。现在关于这方面的研发公司很多,我们国内也是。
科大讯飞的刘庆峰去年在天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演讲时说,靠意念可以控制家电,准确率可达95%以上。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方向是对的。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这个项目其实都在实验阶段,在控制方面可能都还不够好。